日本青瓷

什么是日本青瓷?

有一种观点认为,谈论日本青瓷时,应该以中国青瓷为标准。这是因为日本青瓷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借鉴。这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并不仅限于日本陶瓷。然而,仅凭这一视角不足以探讨日本青瓷的历史。例如,从至今仍留存的名作可以看出,日本青瓷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与其他青瓷截然不同。在此,我想简要介绍一下青瓷在现代日本的意义,并追溯其历史。

明治时代外销陶瓷

近代以来,日本陶瓷业已成为一项重要产业。随着贸易的日益活跃,陶瓷不仅在日本国内,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人们认为,精美的陶瓷器拥有独特的光彩,这源于受中国影响的审美观念,一些艺术史学家也对日本的外销陶瓷给予了同样的评价。当然,现在仍然有一些当时的陶瓷作品留存至今。
与此同时,展览会等活动也开始举办,参展作品也成为工匠们学习的课题。在这些场所,也开始展出基于个人审美情趣的创作、工艺品收藏以及供欣赏的青瓷,展现了与所谓的外销商品不同的工艺巅峰。
当然,许多现存的著名瓷器都与这一传承相关。然而,无论是作为工艺品还是外销商品,存世量都寥寥无几,完整保存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使得探讨当时的青瓷生产变得极其困难。尤其是,虽然发现了一些未烧制的瓷器,但它们很少被视为工艺品,这可能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

诹访苏山和板谷波山

诹访宗山便是其中一位。他于1851年出生于加贺国金泽,在加贺武士家庭长大。他自幼继承家业,在藩内学习武术,并参军入伍,成就了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之后,他师从仁田屋德次学习陶瓷绘画,最终成为一名全职陶瓷工匠。在移居京都之前,他曾在北陆各地参与陶器和砖瓦的制作和教学,并造访濑户和九谷,研习古代艺术,展现了他充满热情的探究精神。

1876年左右,他在大井村开设了工厂,并在那里开展了广泛的活动,包括邀请桥本雅宝和久保田贝森来尝试制作陶瓷雕像和模型。后来,他成为石川县立专门学校的老师,同时也致力于改进制砖工艺。他还设计了砖窑,超越了单纯的陶工角色,将自己的技术传播到各个领域。

1900年左右,他移居京都,在锦光山柘兵卫工厂改良陶器制作工艺,之后在五条坂创立了自己的窑炉。他研习了七官青瓷、高丽白瓷、高知釉瓷、乌黑釉等多种风格,并以创造出独特的“鸟之湖青瓷”而闻名。此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研究员和工程师,曾前往朝鲜王朝复兴高丽古窑,回国后继续指导窑炉重建。1917年,他成为宫内省的宫内艺术家,并向皇室献上自己的作品。

他的风格始终追求写实精致的图案,但从未进行过量产。他的所有作品都拥有青瓷特有的精致造型,并以浓重的釉彩和繁复的雕刻装饰。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类型,包括鸟之子青瓷、中国狮子和人物的大型陶像,以及镂雕和彩釉花瓶。他的一些作品曾被昭宪天皇和吹上宫收藏。在外销瓷盛行的时代,他是一位罕见的、能够持续创作出带有明代青瓷风格的独特作品的陶瓷艺术家。

秉承这一理念,晚年他致力于复兴朝鲜高丽窑,致力于窑炉烧制实验和研究指导。晚年,他因肺炎恶化而突发脑溢血,于1922年逝世,享年七十多岁。然而,他的作品和技艺传承给了他的养女——第二代诹访苏山,之后又传给了第三代和第四代。诹访苏山的存在,标志着日本青瓷在明治至大正时期的创作中,超越了对中国风格的简单模仿,开始展现写实主义和雕塑表现手法。如上所述,明治中期至昭和初期,青瓷主要用于出口,但苏山却打破了批量生产的模式,保持着独特的审美。这种风格对后来的日本陶瓷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板谷波山也被认为是现代青瓷的大师。他与诹访宗山一样,都是寻求摆脱中国风格束缚、走更自由道路的艺术家之一。

京都市陶瓷测试实验室

京都市立陶瓷试验所(1909年设立)是日本首家陶瓷试验所,也是了解日本近代陶瓷史的必访之地。这里出产的青瓷不仅模仿中国风格,还追求独特的美感。
说到青瓷,人们往往将标准置于中国,但除了民间烧造之外,这其实是个例外。换句话说,青瓷并非简单地照搬中国风格,而是基于独特的审美观念而产生的。

该实验室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尝试创作实验性作品。通过刻意改变传统的制造方法、时代和窑炉条件,并制作各种原型,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被传承下来。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使当时的年轻陶艺家能够磨练技艺,还带来了釉料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例如从灰釉到长石釉的转变。事实上,尽管初期时间短暂,该实验室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到了昭和时代,对青瓷的研究变得更加严肃,也创作出了更多实用性的作品。京都市陶瓷测试实验室在日本青瓷技术改进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创意青瓷和冈部峰雄

随后,冈部峰雄作为一位象征着日本审美重大转变的艺术家崭露头角。可以说,正是在冈部峰雄的作品受到高度评价之后,日本才真正开启了将青瓷定位为个人艺术家作品的运动。冈部峰雄从一开始就并非简单地追求复制中国瓷器,而是在烧制方法、坯料组合和釉料配方等方面融入自己的独创性,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青瓷。

板谷波山这种不受中国传统束缚,追求自身审美的创作态度,在现代相当罕见。冈部的作品之所以特别能引起日本人的共鸣,是因为他超越了他人的看法,追求自身内在的“个人之美”。换句话说,如果他在创作时更加注重以中国青瓷为蓝本,或许就不会出现如此独具匠心的青瓷作品。

清水宇一和三浦晃平

与冈部峰雄一样,清水宇一和三浦耕平二被认为是战后最具代表性的青瓷艺术家。他们两位都被指定为“人间国宝”,其原因在于他们继承了青瓷的传统风格,并根据当时的审美观念创作了新的作品。如果说冈部的作品代表了“私人之美”的巅峰,那么清水和三浦的青瓷作品则可以说是基于“公共性”的作品,直接融入了工艺的脉络。曾在五条坂学习的清水宇一,凭借扎实的技术训练,尝试了包括茶具在内的多种陶器类型,其简洁朴素的装饰风格吸引了众多粉丝。

另一方面,新潟县佐渡岛出身的三浦耕平二,是一位持续关注烧制过程中偶然变化,并最大程度地发挥青瓷釉色深度的艺术家。青瓷往往偏向于“风格化”和“统一化”,而他却欣赏釉料流动带来的微妙表现,将其提升到诗意的境界。他是一位罕见的才华横溢,超越了自身的审美,通过青瓷这一媒介来表达自我。

现代青瓷及其欣赏

当代青瓷艺术家注重细节的一个例子是“celadon”(青瓷)和“ceila”(瓷拉)之间的区别。他们常常选择使用“celadon”(青瓷)一词来区分“ceila”,而“ceila”长期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他们如此注重这两个术语的区别,很可能源于他们对自身作品作为当代工艺的强烈认知和自觉。

自冈部峰雄时代以来,日本人逐渐摆脱了“青瓷=青瓷”的固有观念,开始尝试各种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例如深蓝色、白色和绿色色调。在此基础上,当代艺术家不断挑战新的技法和釉彩表现形式。青瓷技法也因此日益精进,青瓷作品在陶瓷界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从用途上看,陶瓷器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用于展示和欣赏,而是越来越注重实用性。近年来,以茶壶等煎茶用具为代表的青瓷风潮尤为显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欣赏,而非仅仅将其作为摆设。
它在餐厅和传统日式餐厅中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餐具,并倡导一种充分利用釉彩之美和精致造型的现代生活方式。低矮的底座和直立的边缘在盛放食物时提供了良好的平衡性,并且其实用性也备受好评。

越是亲手握住、使用和欣赏青瓷,你就越能体会到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珍贵。即使釉料流淌不顺,或器形在辘轳上略有变形,艺术家的独特之美依然会显现。每一件青瓷都是一件艺术品,同时也是一件器皿。这就是青瓷的魅力所在。

可以说,不受特定风格的束缚,自由地改变和表达自己的风格,是青瓷独有的魅力。青瓷赋予我们新的视角,让我们了解追求完美往往会带来的局限性。它是一种如此神秘的材质,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

许多当代青瓷艺术家能够自由创作,不受任何风格束缚。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冈部峰雄、清水宇一和三浦耕平二等前辈的影响。青瓷不再是一个特殊的流派,而是被广泛认可为陶瓷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美的价值也会随着形式所创造的不同表达方式而改变。最终,如今我们或许需要的是相信自身的感受力,自由地接触青瓷。

诹访苏山 – 高品质陶器专卖店 [天道]

田井正男 – 高品质陶器专卖店 [天道]

高桥道八的青瓷花瓶(Shinogi) – 高品质陶器专卖店 [Amagimichi]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