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宗间陶器碎片收藏

https://www.momak.go.jp/senses/abc/ishiguro/


“数字博物馆”计划非常有趣,因为它可以让参观者接触到来自数字世界的新艺术品。
这使得人们无需亲自参观美术馆或博物馆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体验各种艺术作品。
在陶瓷领域,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出版的《ABC收藏数据库:石黑一雄陶瓷碎片收藏》是一个综合性的资源。
该系列是 2020 年启动的 ABC 项目的一部分。
其目的是让艺术家、盲人和策展人共同努力,开发出利用多种感官欣赏艺术品的方法。
当您将光标悬停在一件陶器的图像上时,就会自动播放用手指摩擦或敲击该陶器的声音。
您可以听到每一块陶器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沙沙声、粗糙声和敲击声,让您不仅用眼睛,还可以用耳朵来体验作品。
通过利用这种数字技术,包括视障人士在内的许多人都可以享受想象陶器的质地和重量的体验。
陶器的吸引力之一是能够感知其物理特性,例如表面的不规则性和重量。
为此,数字博物馆设计了通过声音和触觉模拟来传达这些元素的方法。
此类举措不仅仅是将艺术数字化;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体验艺术的机会。

我把主页上的介绍文字引用一下。

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正在开展“开启感官——促进新型艺术欣赏项目的创建”项目,旨在探索无论是否能够观看,每个人都能享受艺术作品的乐趣。自2020年起,我们启动了“ABC项目”,让艺术家、视障人士策展人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感知力,创造出能够调动多种感官的艺术欣赏方式。在今年的项目中,中村雄太利用从八濑窑出土的26块陶器碎片研究了其中的技法,而安原理惠则通过分析碎片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揭示了石黑一雄的陶艺创作过程。此外,策展人基于这些观察,重建了与美术馆藏品的联系。未来,该数据库将涵盖跨学科的各种艺术品和材料,创造更博物馆藏品的有机、多层次网络。 “

内容很丰富,但我只引用四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石黑一雄所描绘的佛像,面容饱含异域风情。1940年1月,他与三代藏六真水圭四郎(1905-1971)一同前往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韩国庆州的一座寺庙拍摄的石黑一雄肖像画的背景中,墙上布满了佛像浮雕,这些佛像似乎是用陶瓷制成的。据石黑一雄的弟子清水宇一(1926-2004)所说,石黑一雄是一位无神论者,但经常前往东福寺。二十多岁时,他还曾用“佛山”一词作为题词。在石黑一雄位于八濑陵园的墓地中,他所拥有的石观音菩萨像已被移至他妻子的墓旁。

“粉笔制作人”石黑一雄也热衷于发现新技术。京都市试验中心开发了“釉上粉笔”,它是将斗藻与釉上颜料混合,干燥并硬化成棒状而制成的。石黑一雄用粉笔在花瓶和大盘子上用力画出芭蕾舞者、玫瑰和其他图案。据清水宇一说,石黑一雄从未看过芭蕾舞表演。石黑一雄的许多素描都是用康特笔绘制的。他可能是被釉上粉笔的特性所吸引,这种特性使他能够以与孔戴在素描本上绘画相同的方式在容器上绘画。目前尚不清楚这块陶片上描绘的是什么,但我们可以看到粉笔痕迹。粉笔画彩色釉盘的特点是,在釉层上画有类似十字桥的粉笔图案。 “

我不知道这枚骰子是否出自石黑一雄之手。骰子上数字“6”的背面是“1”,数字“5”的背面是“2”,数字“4”的背面是“3”,但这个骰子上数字“1”的背面却是“3”。组合是反过来的。不过,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点的位置略有不同。数字“1”的点较大,数字“5”和“6”的点较小。而且,它看起来像是用树枝之类的东西压印的,而不是用锋利的工具。石黑一雄是把它当作某种游戏来玩的,还是由一个来八濑玩的孩子制作的?这仅仅是推测,但即使它是出于爱好而制作的,它经过烧制的事实也表明它很可能是用于某种用途的。石黑一雄作品中常见的连续“点”在《铁字瓶》中也能看到。随着陶轮的转动,用画笔有节奏地画出圆点。”

《海参的分解》石黑一雄自蛇谷时代以来就一直临摹中国古代陶瓷。钧窑器物是石黑一雄的拿手好戏之一。这种带有海参釉的钧窑器物,在京都陶艺家河井宽次郎(1890-1966)的陶艺作品中也能看到。1921年,河井宽次郎在东京京桥的高岛屋百货举办了“首届创作陶艺展”,展出了沿袭中国和韩国古代陶瓷风格的陶瓷作品。尽管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报纸和评论家的高度赞扬,但哲学家柳宗悦(1889-1961)却对这种制陶方法表示不满。后来,随着河井宽次郎与柳宗悦等人合作参与民艺运动,他的陶艺创作从临摹古代陶瓷发展到制作适合日常生活的陶器,再到创作……石黑一雄的创作风格富有表现力。另一方面,石黑一雄并没有显著改变他的制陶技艺。他的创作方法是结合包括钧窑技艺在内的多种技法。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对材料选择和技术开发的好奇心如此强烈。据清水宇一介绍,石黑一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背着一个装满釉料的背包。石黑一雄随后发现,产自千叶县房总的抛光砂中的铁与釉料发生了反应。这件陶器在灌入海参釉料上绘有深蓝色铜线。”

最后,我来简单介绍一下石黑宗麿。
石黑宗麿(1893年4月14日-1968年6月3日)是富山县射水市出身的陶瓷艺术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收藏于射水市新凑博物馆。
他出生于一名医生家庭,是家中长子,就读于鱼津初中和户山初中后,转学到庆应义塾大学初中。
1919年,他在东京艺术俱乐部看到了曜变天目茶碗“因幡天目”,并对此印象深刻,于是决定从事陶艺事业。
1935年,他在京都八濑建窑,1941年发现了宋窑技术。
尤其在唐三彩、钧窑等铁釉工艺方面,他的技艺受到高度评价,并于1955年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人间国宝)。他还作为日本工艺协会理事,致力于传统工艺的推广,并被选为富山县新凑市的荣誉市民。
1963年获紫绶带勋章,1968年获三等圣物章。晚年也积极投身福利活动,于1968年圆寂。其墓地位于八濑陵园。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