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览会和陶瓷

世博会与陶瓷:19世纪世博会引发的日本陶瓷热潮

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日本陶瓷在世界各地的国际博览会上备受瞩目。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和1873年的维也纳博览会是日本陶瓷器对欧美影响的重要转折点。自江户时代以来培育的传统技艺和美感吸引了海外观众,并掀起了“日本风”的热潮。本文将探讨两届博览会上展出的日本代表性陶瓷器(伊万里烧、九谷烧、濑户烧、有田烧和京烧)的内容和亮点、它们在海外的口碑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

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第2届巴黎世界博览会)是日本首次正式参加的世界博览会。 当时,日本正处于江户时代(1867年),正值从锁国走向开国的动荡时期。德川庆喜幕府决定参加,萨摩藩和佐贺藩也纷纷报名参赛。 日本馆的异国情调激发了参观者的好奇心,茶室里甚至出现了一位身着日本传统服装、吸着烟斗的女性,引起了巨大反响。 此次演出与其他演出一起,标志着日本传统文化首次全面进入西方。

日本巴黎世博会的主要展品是各藩引以为豪的陶瓷器。其中,佐贺藩(肥前国)展出了大量有田烧(伊万里烧),其精美的青花瓷和彩绘技法备受赞誉。佐贺藩的有田烧以其“高超的艺术品质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欧洲人的目光。 这再次让欧洲人对伊万里烧的盛名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伊万里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萨摩藩也展出了他们自己的萨摩烧(白萨摩)。萨摩烧的白色底面带有细密的裂纹,并饰有华丽的金色图案,堪称是封建领主使用的器皿的杰作。这款金色萨摩烧在世博会上尤其引人注目,并成为“SATSUMA”这个名字在欧美广为人知的契机。 据说连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也惊叹于它的美,萨摩烧从此成为欧洲陶器界的明星 萨摩烧的成功甚至超出了日方的预期,在会场上被誉为“东方的珍宝”。 萨摩烧因其极高的艺术价值,据记载,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曾购入在世博会上展出的萨摩烧,引发欧洲各大美术馆争相收藏。萨摩烧的盛行也启发了同一时期的京都陶艺家。当时,京都的工匠锦光山曽兵卫等人学习了萨摩烧的技法,并创作出“京都萨摩”,将金丝织锦的奢华风格融入到自己的京都萨摩烧中。 此外,横滨、长崎等地也生产了带有萨摩釉上彩绘的陶器,出口也十分流行。 1867年的世界博览会由此引发了日本陶瓷出口的繁荣。

世博会催生了日本主义热潮

首次亮相巴黎世博会的日本工艺品,为西方艺术界带来了一股清风。尤其是陶瓷、漆器、浮世绘等日本艺术形式,以其前所未有的设计和色彩感震撼了欧洲艺术家。事实上,世博会引发了法国“日式品味”的风潮,日本风潮由此正式兴起。 例如,众所周知,马奈、德加、莫奈等印象派大师收藏了日本浮世绘版画和工艺品,并将日本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陶瓷领域,法国陶瓷艺术家西奥多·德克等人研究了日本的釉料和图案,并将其融入自己的风格。此外,英国和德国的陶瓷制造商开始生产模仿日本伊万里风格的作品,“日本主义”设计开始在欧洲餐具中盛行。 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是日本艺术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影响的起点,也是开启后续文化交流大门的历史性事件。

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明治日本工艺展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也将世博会视为宣传国家的契机。 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是明治政府首次正式参加的世博会,日本由此肩负起向世界展示“文明”新国家的使命。 在外国化学家瓦格纳和其他政府雇员的建议下,展览会主要展出西方所没有的日本独有的精美工艺品。 展出的物品种类繁多,从丝绸织物、漆器、刀剑、佛像到日常用品,但最精彩的是从全国各地挑选的陶瓷

震惊世界的著名明治陶器

维也纳世博会日本馆汇集了萨摩烧、伊万里烧、濑户烧、九谷烧、京烧等各个产地的精品。 萨摩烧今年再次大受欢迎,来自鹿儿岛的Chin Jukan Kiln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金锦萨摩花瓶,高约6英尺(180厘米),令观众惊叹不已。 这件六英尺高的罐子上布满了精致的金箔和彩绘,据说令欧洲游客叹为观止。事实上,萨摩烧被誉为“世界顶级日本陶器”,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以至于“萨摩”成为了日本陶瓷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爱知县的濑户烧也同样出色。濑户自中世纪以来就是陶瓷产地,但真正的瓷器生产始于江户时代末期。在世博会上,濑户瓷器以美丽的靛蓝色进行染色,其技术水平得到了认可,并荣获金奖。 这成为日本工业产品的骄傲,也让“濑户内”这个名字闻名世界,这是一个非凡的成就。此外,九谷烧在维也纳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九谷烧与加贺藩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明治维新时期曾一度衰落,但在明治时期,它作为出口产业努力复兴。它在1873年的世界博览会上以“日本九谷”之名正式亮相海外,其鲜艳的五色图案和奢华的金色装饰(九谷织锦)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其名声迅速传开。 该公司在欧洲各地的展览会上连续获奖,“日本九谷”成为代表日本釉上瓷器的品牌。 事实上,九谷烧在维也纳之后的国际博览会(1876 年费城、1878 年巴黎等)上获得了包括金牌在内的无数奖项,展现了日本釉上瓷器的艺术价值。 京烧——京都向世界展示“首都陶器”的潜力

京都见证了多种风格的交汇,从桃山时代的乐烧清水烧(粟田口烧和五条坂烧),到皇宫御用御室烧传承琳派设计的干山烧,以及热爱煎茶的青木木米,这些风格被统称为“京都烧”。京都烧原本以茶道文化为背景,以数量少、种类多、绘画精美的器物而闻名,但在19世纪后半叶,以万国博览会为契机,京都烧转向了出口导向。

“京都萨摩”是为了响应巴黎世界博览会而诞生的(1867年)

萨摩烧的金箔在巴黎世博会上掀起“金箔热潮”,京都名门粟田口家族的第六代传人锦光山曽兵卫随即开始钻研技艺。1870年左右,他完善了京萨摩烧的工艺,以华丽的金箔和白底上的精细绘画为特色,并于次年(1872年)开始正式出口。京萨摩烧在京都大获成功的消息传到了神户和横滨,“SATSUMA”品牌风靡全球。 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的成就(1873年)

在明治政府首次正式参展的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上,清水烧和栗田烧(现在的五条坂一带)的制品被自豪地展出,正如资料中所记载的:“伊万里、濑户、美浓、九谷、京都的清水栗田烧……” 京都烧运动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奢华=萨摩风格”,还有瓷器造型的精准性雕塑浮雕的多功能性,欧洲收藏家注意到了京都作品中“优雅”与“技巧”的结合。

Seifu Yohei Kobo 的创新

第三代清风洋平(1851-1914)在维也纳展出后,完善了他独特的纯白瓷器“太白寺”。他将中国景德镇的技艺与京都烧的细腻笔触相结合,运用浅刻纹饰和柔和的釉彩。该工坊批量生产了带有西洋花卉图案的茶道用具和大型花瓶,并在1893年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和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高度赞誉。这便是流传至今的“清风白瓷”的起源。

京都烧对西方设计的影响

日本主义/新艺术运动:京都和萨摩的曲线装饰,以松树和菊花为边界,在加勒和道姆兄弟的玻璃作品中被引用。

餐具革命:京烧被描述为“可用的艺术”,产品设计包括六件套咖啡杯和盘子以及适合西式餐桌的灯座。

艺术教育:英国V&A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购买京都烧作为教学材料标本,欧洲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釉上彩划分技术。

大规模生产、衰落和现在

明治末期,出口过热导致劣质品大量涌现,1910年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假货的涌入,京萨摩烧市场一度陷入停滞。尽管如此,京都陶瓷试验所(现京都市产业技术研究所)依然坚持研究釉料,战后,现代艺术家再次登上国际舞台。近年来,清水六兵卫、黑田泰藏等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举办个展,京烧也因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而迎来了复兴。

西方对日本主义的反应和影响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日本陶瓷器大获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欧美各国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亲临会场,对日本馆的精湛技艺赞不绝口,许多参观者也纷纷购买日本陶瓷器和工艺品。日本馆每天都大受欢迎,据说西方报纸都以“远东艺术亮相维也纳”等标题进行报道。尤其是萨摩烧和九谷烧的精美绝伦的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有人甚至称其“仿佛置身于黄金岛屿日本国”。 日本陶瓷的声誉通过世博会在欧美地区牢固树立。世博会之后,日本的影响在西方工艺美术中更加明显。在法国,陶瓷艺术家学习了日本的彩绘和釉料,生产东方风格陶瓷的运动也随之传播开来。在英国,皇家伍斯特等公司开始销售“日式”陶瓷,孔雀、菊花和扇子等日本图案被融入西方陶瓷设计中。这种趋势也反映在当时日益流行的新艺术运动中,据说日本的审美影响了这种崇尚曲线和自然图案的艺术运动。 世博会上的认可也增强了日本国内的信心,促进了产业的蓬勃发展。政府鼓励各地陶瓷产业发展,并着眼于海外市场,不断改进产品。例如,世博会后,有田烧与西方化学家合作,对颜料和技术进行了革新,并成功提升了品质。 九谷烧还建立了满足海外需求的量产体制,并在东京、横滨等地设立了绘制西式图案供出口的画室。世博会的盛誉,对日本陶瓷器在明治时代蓬勃发展,成为重要的出口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博览会连接东西方陶艺

19世纪的世界博览会不仅是日本陶瓷的展示场所,更是它们走向世界的舞台。 1867年在巴黎世博会上首次展出的伊万里瓷器和萨摩瓷器杰作,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启了日本艺术繁荣的大门。 随后的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窑同台竞技,展示了明治日本的实力,日本陶瓷的艺术和技术实力再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在席卷西方的日本主义思潮中,日本陶瓷器不仅被视为艺术品和奢侈品,也为西方的工匠们提供了灵感。世博会作为欣赏和激发不同文化的平台,其间的碰撞也成为了日本陶瓷器发展壮大的契机。在世博会的成功基础上,有田烧融入了科学的力量,不断发展。 九谷烧已成长为被誉为“日本九谷”的全球品牌。 京都的京烧也开创了新的风格,而濑户烧则在传承本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精进。各家陶艺风格在竞争中相互辉映,同时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共同提升了日本陶瓷的整体水平。约150年前,在富丽堂皇的世博会会场上,那些色彩缤纷的花瓶和盘子,在外国游客眼中,一定弥足珍贵,充满异域风情。他们的惊叹与赞叹,也正是艺术跨越国界、产生共鸣的喜悦之情。日本陶瓷借世博会之机,走向了世界,成为东西方美学交汇的历史性里程碑。如今,许多这样的作品被珍藏于西方博物馆。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能感受到19世纪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变迁。

返回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