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瓷?

青瓷是一种用青瓷釉烧成的瓷器,釉色从蓝色变为绿色。或者说,它是用还原焰烧制时因釉料中的铁而呈蓝色的陶器。这是人们常说的说法,但青瓷尤其受追捧的是高贵的品位。这是因为青瓷最初起源于中国皇帝专用的器皿,并受到他们的珍爱。它的形状也仿照了最初用于宗教仪式的青铜器。颜色必须是“玉”的颜色。换句话说,理想的状态是模仿玉。通过在青铜器的形状上添加玉的颜色,青瓷可以成为最高贵的器皿。

青瓷轮花碗,南宋官窑,中国,南宋时期,12-13世纪

青瓷起源于陶器,表面覆盖一层由溶解的植物灰烬制成的简单灰釉。加入微量铁元素后,将所得产品放入以木柴或煤炭为燃料的窑炉中,在还原焰(一种缺氧的不完全燃烧状态)下高温烧制。原始的灰釉在氧化焰中会变成棕色,而青瓷则呈现出闪亮的绿色或蓝色。这一工艺历经两千多年的精进,最终呈现出精美的器皿,并随着中国制陶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

青瓷凤耳瓶,龙泉窑,南宋,中国,13世纪

青瓷的独特之美最清晰地体现在其色彩上。它那神秘的色彩,既能呈现绿色,又能呈现蓝色,并非简单的颜料涂抹的结果,而是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原理,即含铁釉在还原焰中烧制时会变蓝。青瓷釉色“偏蓝”,并非均匀的蓝色。与用钴等颜料着色的均质蓝釉截然不同,青瓷的颜色复杂,有时会根据阳光和光线强度而变化。在自然光下观看,它们在明亮的白天呈现清澈的蓝色,在傍晚时分则变为绿色,并且其色调在一天中不断变化。这种神秘的变化是青瓷最大的魅力之一。

青瓷玉壶配弹簧形花瓶,龙泉窑,元代,中国,14世纪

青瓷普遍被认为起源于后汉中期(公元25-220年),起源于浙江省曹娥江中游一带。追溯其源头,我们发现商代中期(公元前1600-1028年)的陶瓷,这种陶瓷是在表面施灰釉,然后高温烧制而成。然而,这些瓷器属于半瓷器,釉色为灰黄色或灰绿色,因此将其统称为“青瓷”尚为时过早(通常被称为“原始青瓷”)。青瓷的雏形始于后汉,其色彩、造型和图案不断精进,并传承至唐代越窑、北宋汝窑和南宋龙泉窑。其中,越窑青瓷被赋予了“秘色”的别称。古籍记载:“越国瓷器为祭祀之物,非民间用品,故名秘色”(《湖西万录》),表明它们是贵族专属的珍品。据说当时有一位诗人曾感叹其柔和的橄榄色,说道:“能窃千峰翠色”。

板屋哈山,青瓷莲花耳瓶,1944年

琉球窑青瓷以其美丽的粉蓝色为特征,在日本被称为“绢田青瓷”。一说认为,这个名字源于仙台伊达氏传世的鲨鱼耳瓶上的一个裂缝,千利休因其发出的共鸣声将其命名为“绢田”。汝窑青瓷超越了越津窑和琉球窑,被认为是“青瓷的巅峰”。与其他青瓷相比,汝窑青瓷据说超越了橄榄绿或绿色色调,更接近理想的蓝色。汝窑釉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只施一次釉,尽管釉层很薄,但底色却不会透出。这是因为在釉料和底料的界面上形成了一种白色化合物。为了达到完美的蓝色,所使用的技术堪称先进科学技术的巅峰。

冈部峰雄《窑变米彩瓷广山炉》1971

此外,青瓷有时还会用一种被称为“裂纹”的图案进行装饰。裂纹是指烧成过程中由于泥土和釉料收缩率差异而产生的裂纹。一些青瓷器将此作为一种装饰特征,甚至用赭石或墨汁涂抹裂纹来着色。这种技法在南宋青瓷中尤为明显,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带裂纹和不带裂纹的青瓷。这种技法的差异要求刻意使用收缩率不同的泥土,体现了青瓷制作所需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还有一种与青瓷非常相似的陶器——青白瓷,但它实际上被归类为“白瓷”。与白瓷一样,青白瓷也使用精制泥土制成,杂质很少。施于瓷面的透明釉料含有微量铁,这使得青白瓷在还原烧成过程中呈现蓝色。白色粘土与薄釉相结合,整体呈现淡淡的蓝色。

神农坛,《磁力罐》,2012

当代艺术家常常将自己的青瓷作品称为“青瓷”。这表明他们模仿的正是中国宋代官窑青瓷,而这种青瓷主要由瓷土制成。创作青花瓷的艺术家也使用“青瓷”一词,两者之间的区别也体现在名称上。即使在今天,许多艺术家仍在寻找合适的青瓷粘土,并用刷子和勺子涂抹厚厚的釉层,以追求独特的深蓝色。尽管青瓷历史悠久,但它仍在不断演变,直至今日。

诹访苏山 – 高品质陶器专卖店 [天道]

田井正男 – 高品质陶器专卖店 [天道]

高桥道八的青瓷花瓶(Shinogi) – 高品质陶器专卖店 [Amagimichi]

返回博客